宁陕县地处“中央水塔”、中华祖脉秦岭生态屏障核心区域,是“中国天然氧吧”和“南水北调”“引汉济渭”工程的重要水源地。
今年以来,宁陕县上下凝心聚力,不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着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,以生态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,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,以“和”破题,加快建设宜居、宜业、宜游“三宜”和美乡村,实现生态好、旅游强、林业兴、乡村美、百姓富的目标。
生态“和”美促发展。宁陕坚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,持续打好“蓝天碧水净土”保卫战,不断强化生态资源日常监管,深入推进河湖长、林长常态巡查养山护水。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尾矿库治理,持续推进植树增绿,计划启动“双储林场”项目5万亩,积极促成生态成果转化为碳汇储备,力争实现林业碳汇交易再创新高。持续加强以渔湾、蒿沟、旬阳坝等特色生态康养村庄建设,积极培育民宿旅居、田园观光、农耕体验、冰雪运动、科普研学、自然教育等乡村产业新业态,坚持保护优先,不断探索绿色价值转换,构建生态建设促经济发展的和谐画卷。
康旅“和”融扩产业。宁陕突出一业引领、多业融合,把生态康养作为首位产业,农业围绕旅游增效益、工业围绕旅游出产品、三产围绕旅游强服务。全面开展“旅游建设年”,实施旅游项目攻坚、景区创建提升、宣传营销强化、服务体系完善、全域产业融合“五大行动”,推动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加快推进民宿集群建设,修编全域旅游发展规划,加快皇冠健康小镇、广货街生态旅游综合体等重大旅游项目,推进建成一批康养、研学、自然教育基地,完善旅游景区节点布局,以规划定方向。抢抓中央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政策机遇,精准对接“十四五”规划和发展需求,围绕首位产业大发展,重点谋划秦岭山居精品民宿集群、大江河旅游开发、“一廊三园”环湖旅游、漫沟康养中心等重大旅游项目,以项目添动力。策划营销宣传系列活动,打响“宁陕山珍”美食品牌、扩大宁陕旅游影响力,以营销抢市场。宁陕坚持以旅游主导,释放生态经济活力,让生态旅游为县域特色产业不断补链、强链、扩链。
城乡“和”建兴乡村。宁陕围绕建设宜居、宜业、宜游“三宜”县城,做强县城。启动县城改造项目,加快推进老街棚户区、老旧小区改造,完成市政设施配套提升,完善县城服务功能,加强县城精细化管理,巩固省级文明县城成果。对接秦岭国家公园规划和标准,做优集镇。大力争取国家公园入口社区,支持各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,布局工业园区、产业园区、社区工厂,城镇以产业园区为支撑,产业园区以城镇为载体,实现产城融合、互促发展。制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设指引,“一村一策”进行规划设计做美乡村;持续推进农村饮水、农村电商物流、村民活动中心、养老托幼等普惠性、基础性、兜底性民生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,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。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深入开展“五边五治、四化四评”清洁行动,引导群众养成良好bat365台湾入口_英国365bet_365体育投注ribo88习惯和文明生活习俗。宁陕以规划引领、聚力补短、统筹推进,不断加强城乡建设,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。
人民“和”富守底线。宁陕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,把促进脱贫村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,聚焦产业就业,着力用发展的办法,不断缩小收入差距、发展差距,增强脱贫村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。开展监测对象常态化监测和集中排查,进一步提升识别精准性、帮扶针对性,积极发挥“防贫保险”作用,及时化解因疫因病因灾等返贫致贫风险隐患。同时,实行分类帮扶,对有劳动能力、有意愿的监测户,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;对没有劳动能力的,做好兜底保障,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致贫返贫的底线。实施产业振兴“十百千”工程,持续壮大“菌药果畜”特色产业突出现代农业园区、产业化龙头企业及联合体培育。助推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,在消除“薄弱村”基础上持续提升村集体股份经济组织联农带农成效。积极促进致富带头人、乡村能人探索发展以“五小”“庭院经济”。用好苏陕劳务协作机制,开展“雨露计划+”就业促进行动,积极落实各类就业帮扶政策,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总体稳定。让更多的村民在乡村留得住,能致富。
治理“和”顺强党建。宁陕不断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,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,积极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,引领基层堡垒力量不断加强。在乡村创新开展“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”宣讲教育活动,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。积极用好“秦岭讲堂、先锋农场、振兴夜校”三大阵地,持久纵深推进新民风建设,持续开展文明实践活动,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,引领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深化。继续发挥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带动成效,推动“321”基层治理模式走深走实。
此外,深入探索“新村民”引进机制,大力实施“能人兴村”计划,用好村规民约、乡贤治理、道德评议等措施,引导群众当好乡村振兴主人翁。建设充满活力、和谐有序善治乡村。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,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,引领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